2005年,山东省的农机化发展是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新跨越的一年。主要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农机总量增长越来越快。到2005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9190万千瓦,比2004年增长5%。农机总值485亿元,比2004年增长6.4%。拖拉机210万台,比2004年增长6.5%。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和拖拉机及配套机具总量均比“九五”末增长30%以上,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
(二)农机化发展结构越来越合理。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展质量有新的提高。一是大型机械大幅度增长,全省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3.5万台,比2004年增长8.6%。二是配套机具大幅度增长,配套机具总量达到325万台,比2004年增长5.6%,配套比发展到1:1.56。三是复式多功能机械大幅度增长,联合收获机达到8万台,比2004年增长9.6%。特别是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迅猛,保有量达到5800多台,比2004年增长69.3%,增量之多创历史最高水平。四是经济作物机械和农村其它各业机械大幅度增长,花生、薯类收获和园田耕作等经济作物机械发展到6.7万台,牧草播种、收割、打捆等生产机械发展到1000多台,节水灌溉机械42万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9万台,均比2004年增长10%以上。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0677万亩、机播7239万亩、机收5289万亩,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开始转入大面积推广,机收面积达到410万亩,机收率11%,比2004年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农田灌溉和农业运输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四)农机服务业规模越来越大。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三大市场日臻完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省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648万人,比2004年增加14万人,各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5.2万个,农机作业专业户69万个,农机服务业已成为农村最具活力的服务业。
(五)农机化效益越来越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全省“十五”期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110万人做出了贡献,又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5年全省实现农机服务总产值340亿元、增加值21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和3.6%。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实现收入260元,农机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7%。
(六)农机化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农机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加大了对农机化发展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2005年全省县以上财政安排农机专项投入超过1亿元,仅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就达63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800万元,省资金3500万元,都比2004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省委书记张高丽亲自视察农机作业情况,省长韩寓群对农机化工作作出专门批示,省委常委阎启俊和副省长陈延明等领导同志也多次对农机化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省人大根据《农机化促进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修订了《山东省农机管理条例》,增强了农机管理法规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省里建立了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将跨区《作业证》的有效时间从90天延长到240天。省财政、物价部门对农机收费标准重新进行了核定。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长带领8位院士和30多位知名专家,专程到山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重要的建设性意见,为加快山东省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