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暨现场演示会在断流27年后再现勃勃生机的西辽河畔——内蒙古通辽市举行。来自各省区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业的代表,内蒙古各盟市、旗县农机管理部门的同志共390余人参加,大家齐聚一堂共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进大计,共绘现代化农业发展蓝图。
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与现场演示会现场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通辽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场操作及先进机具展示,直观感受了这一技术在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会议还精心安排了多场学术报告与经验分享环节,包括《保护性耕作中的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的深度剖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应用典型案例介绍》的生动展示,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就保护性耕作成果、推广服务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交流,为耕地的高质量保护与高效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策略。
据悉,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国内,2020年起在东北四省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截至去年,四省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了1.12亿亩,首次突破1亿亩大关。项目实施县达到290个,有34个县实施面积超过100万亩。黑土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被誉为“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内蒙古的黑土地是我国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4个盟市的36个旗县区,黑土地耕地面积4648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2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保护条例》,将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依法予以保障。5年间,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180万亩次,投入资金28.79亿元。
演示会现场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和“黄金肉牛养殖带”,素有“内蒙古粮仓”“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2024年,通辽市粮播面积达到2169万亩,其中玉米播种1771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94.1亿斤。玉米种植万亩片、十万亩“吨粮田”、百万亩核心区亩均产量均创全国粮食主产区单产最高记录。
近年来,通辽市全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探索实施了“秸秆全量覆盖+条耕免耕播种+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模式,创新推广“宽窄行交替种植”“深松浅翻耦合”等12项关键技术。其中,“玉米秸秆全覆盖条耕免耕”模式入选了2024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推广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智能监测终端等先进装备1.2万台套,带动全市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61%。截至2024年,通辽市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605万亩,建成高标准示范基地13个,带动粮食产能提升18%,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跃升”。
演示会现场
保护性耕作作为近20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的一项新兴农业技术,在内蒙古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实施面积已突破2800万亩。此次培训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内蒙古今年及“十五五”期间保护性耕作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重要指引,更对全国范围内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普及、推广应用,以及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文/图 吴潇莹)
演示会现场
演示会现场
演示会现场
演示会现场